找到相关内容315篇,用时5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张商英护法的历史意义(2)

    夭乎?又书无逸曰︰“自时厥后,亦罔或克寿,或十年 ,或七、八年,或五、六年,或三、四年”,此时此方未闻佛 。(注100)张商英认为如韩愈“事佛寿促”的逻辑可通,则“毁佛者当...嗣,正,为马祖道一 第二代。《大正藏》编者,根据柳公权书“涅槃和尚碑”, 及惠洪《林间录》之说,认定二者为同一人,故将惟政禅师 传置于百丈怀海法嗣下。见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445995.html
  • 我空、空之初探

    属于俱生我见、我慢系著所使然。有情为精神()与肉体(色)相依之空相应随顺缘起;佛陀为了方便说法,从“色”开演。如详于众生之心理作用而说“五蕴法门”;或详于众生之生理作用而说“六处法门”;或详...法假施设,如是应当学。(大正八.二三一上)  这三类的假施设,《大智度论》解说为:“五众等,是波罗聂提。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,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,如根、茎、枝、叶和合故名为树,是受波罗聂提。用...

    释海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0246092.html
  • 中亚的禅法

    禅法“ 法身观”内容为何?罗什接著说: 大乘部者,谓一切无生无灭,语言道断,心行处 灭,无漏无为,无量无边,如涅槃相,是...功德亦 身,乃至于佛“生身”中能见实相,亦法身,故“大乘法 中不决定分别是生身,是法身。” 以“实相”为法身的观点,将菩萨“法身观”带入一新 ...

    赖鹏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0146676.html
  • 《楞伽经》与禅宗思想

    通达。”卷1。本章凡仅标卷数者,为四卷本《楞伽经》卷数。  所谓五,即是“相、、妄想、如如、正智”卷4。 其中“”指概念,“相”指事物,“妄想”指思维。“”、 “相”指思维对象,“妄想”指思维...展转相缘生,无动摇。……是无我相。  所谓“人无我”,指离了妄想自性所执着的我,和由我引起的所作所为所想等等。因为由五阴入聚所构成的“我”的身心作用,都是由于痴和爱欲引起的业力所生起。例如由眼和色尘等的...

    吴言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3546912.html
  • 清辨《中观心论》及其《思择炎》对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(1)

    :“于此者,谓能所空中。亦有彼者,谓有  虚妄分别。若法是处无,由此故是处空,其所余者则唯有,若如  是知,即于空相智无颠倒。”(大正31,451)----此说明离二取的  依他起,圆成实为有。又如《唯识二十论》第十颂亦云:" 非知诸法  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无我。然达愚夫遍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,  如是乃无我。 非诸佛境离言法性都无故无我。 " (大正  31,75 下) -- ...

    曹志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447524.html
  • 修所成慧依定而生之探讨

    所缘中,便是等持。66  见清净  如实的见与色法。67  度疑清净  把握色之缘,而越度关于(过去、现去、未来)三世的疑惑。68  道非道智见清净  以智慧确认“这是道,这是非道”。69   ...息念四念住等。修所成慧者,如暖顶忍世第一等。此及无漏慧俱智遍知。”  24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至卷7对“三贤四善根”有详细的说明。  25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7 (大正27,31a14-15)。  ...

    释道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747572.html
  • 从初禅相应之心所谈修定前方便

    如我去欲、恶不善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、入初禅,此现在泥洹。1  有人以为入定即涅槃,持著这种邪见就成了学佛的大障碍。不得定,而急求定则苦恼生;得定,则邪见生。此二极端皆因为前行不具足所造成。  ...不同的是两者间心所的势力有强弱之别。所以,初禅相应之心所应是善心之提升。心所的生起不离于色法及其相应之,因此,定前方便之修习必然与心所的生起相应的。了解“与定相应之心所”而再回头看修定的前方便,不但...

    释见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047577.html
  • 百法别释

    ,对治恚,作善为业。无痴,谓于诸事理明解为性,对治愚痴,作善为业。此无贪、无、无痴非但贪、、痴无,而是有体有用,能令心、心所于诸境界不起贪、、痴,就其业用说无贪、、痴。就自性言,无贪即...无惭,谓不顾自,轻拒圣善为性,能障于惭,生长恶行为业。无愧,谓不顾世间,崇重暴恶为性,能障碍愧,生长恶行为业。此二自有体性,是根本烦恼等流,遍于恶心,不遍染心,狭于大随,宽于小随,故中随烦恼。 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647993.html
  • 僧史家惠洪与其“禅教合一”观(上)

    五三)“禅师安,许氏,临川人也 “禅师号法安,出于临川许氏。。幼事承天沙门慕闲。年二十, 师事承天长老慕闲。年二十,诵以通经得度。游方。谒雪窦显禅 经通,授僧服。则无守家传钵之师。...传自尊,但于“不立文字”之说,则未必所见皆同。而且多数禅门德,都有习诵经教之经验,不敢完全否定经教之功能,是以于文字未必皆以为非。及至北宋末叶,禅门僧侣之过激者,既已无文字经教为其学之基础,又不讲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148099.html
  • 佛教与中国宝卷(上)

    戴忻庵。[27]  由宋入元的周密在宋亡以后所作《武林旧事》卷六<诸色技艺人>中记录说经、诨经的技艺人最多:  说经、诨经:长啸和尚、彭道(和)、陆妙慧(女流)、 余信庵、周太辩(和尚)、陆妙静(...于唐代佛教的俗讲。做为佛教悟俗化众的说唱形式,其形成在宋元时期,“宝卷”之出现于元代。明代前期是佛教宝卷发展时期。正德(公元1506-1521年)以后,各种新兴的民间宗教多倚称佛教,它们均以宝卷为...

    车锡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0748184.html